康奈尔大学官网发布消息称,该校研究团队利用纳米级3D打印技术,首次在实验室条件下制造出性能超越传统制备工艺的超导微结构。这一突破不仅将超导临界电流密度提升30%,更为室温电子器件的“打印制造”铺平道路。
“过去我们认为3D打印只能做塑料外壳或金属零件,现在我们用它‘打印’量子特性。”论文通讯作者、应用与工程物理系副教授Yongmin Liu(刘咏敏)在电话采访中告诉硅星闻。研究团队采用双光子聚合(TPP)技术,在聚合物基体中精准排布银纳米线,形成三维互锁的微晶格结构。该结构有效抑制了磁通量蠕动,从而将临界电流密度推至2.4×10⁶ A/cm²,刷新同类材料纪录。
实验亮点
• 打印精度:最小线宽仅120 nm,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的七百分之一。
• 工作温度:在液氮温区(77 K)即可稳定运行,远低于传统陶瓷超导体的极低温需求。
• 可扩展性:通过“数字光场”并行写入,单次打印面积扩大至1 cm²,为后续晶圆级制造奠定基础。
“我们下一步将把打印工艺扩展到氮化铌等高温超导体系,目标是在液氢温区(20 K)实现无损耗输电。”论文第一作者、博士生赵雪宁透露,团队已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达成合作,计划2026年进行强磁场下的性能测试。
行业反响
该成果一经发布,即引发产业界连锁反应。美国能源部先进制造办公室已追加300万美元资助,用于开发“打印超导电缆”原型;谷歌量子AI部门也表示,将与康奈尔团队在量子互连领域展开联合攻关。
“如果说传统超导体是精雕细琢的玉器,那么3D打印超导就是可批量定制的芯片。”未参与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教授Polina Anikeeva评价道,“它让超导走出低温冷柜,真正走向应用。”
论文已于今日上线《Nature Materials》,标题为《3D-Printed Silver Nanowire Architectures for Record-High Critical Current Superconductivity》。研究团队已开放打印参数数据库,供全球同行复现与优化。
163 0
登陆后参与评论
2025-08-26 09:57:15
2025-08-26 09:47:02
2025-08-22 13:06:28
2025-08-22 13:03:06
2025-08-21 13:02:32
2025-08-21 13:00:41
2025-08-21 12:57:37
2025-08-21 12:53:57
2025-08-19 11:20:43
2025-08-19 11:16:32
2025-08-18 10:21:55
2025-08-18 10:18: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