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剪纸+3D打印”催生新一代柔性传感器:可折叠、可贴身、可量产

打印派   2025-08-19 11:20:43

当中国传统剪纸艺术遇见增材制造,会擦出怎样的火花?最新行业观察指出,基于剪纸(Kirigami)结构的3D打印传感器正在成为可穿戴设备、智能建筑与软体机器人领域的“潜力股”。该技术利用纸张式的切割与折叠原理,将原本平面的导电材料转化为可拉伸、可扭转、可复原的三维传感网络,兼顾轻薄、低成本与大批量定制的优势。

“传统传感器一旦弯曲就会失效,而剪纸结构让传感器像皮肤一样贴合人体曲面。”业内人士介绍,通过精准设计切缝与折痕,传感器在受力时可产生可控形变,既实现压力、应变、振动等多参数监测,又避免了刚性元件的断裂风险。实验数据显示,这类器件的灵敏度较传统方案提升最高可达60%,且可在数百次弯折后保持性能稳定。

应用场景方面,研究团队已在以下领域取得突破:

• 医疗健康:剪纸式心电贴片可随心脏搏动自然伸缩,实现24小时连续监测;

• 建筑监测:将传感器嵌入桥梁与高楼混凝土表面,实时捕捉微米级裂纹;

• 可穿戴设备:为VR头显、折叠屏手机与智能织物提供轻量化布线方案;

• 软体机器人:赋予机械臂“类人”触觉,在抓取易碎物品时自动调节力度。

3D打印的介入进一步放大了剪纸结构的优势。增材制造可在同一次打印中切换柔性基底、导电油墨与形状记忆材料,实现“一键成型”。对于小批量、多品种的传感器需求,传统模具成本过高,而数字打印无需开模,设计修改仅需更新三维模型即可。

“未来五年,我们或将看到数十亿台设备采用这种‘4D材料’——它在三维打印的基础上,增加了‘时间维度’的形状记忆功能。”市场分析师预测,随着人口老龄化与基础设施智能化加速,低成本、高可靠的传感器缺口巨大;剪纸+3D打印的组合,恰好提供了兼顾性能与成本的解题思路。

目前,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、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多个团队已公开相关设计指南与开源数据,国内科研院所也在跟进布局。业内呼吁,下一步应建立行业标准,推动材料、工艺与终端应用的协同创新,让实验室成果尽快走向大众生活。



0

177 0

发表评论

登陆后参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