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首座3D打印零排放工厂落地,能否重塑低碳产业链?

打印派   2025-08-26 09:57:15

当世界各国仍在为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寻找突破口时,一座完全依靠3D打印技术、生产过程零排放的示范工厂本周在德国汉堡正式投产。这座由欧盟“地平线欧洲”计划支持、跨国团队历时三年建成的“绿色增材制造中心”,首次把可再生能源、可回收材料和数字孪生技术整合到同一条生产线上,被业内视为绿色制造迈向产业化拐点的里程碑。

“过去谈3D打印,大家关注的是个性化和小批量;今天我们证明,它同样可以做大规模、零排放的工业生产。”项目首席科学家、汉堡工业大学教授安娜·施密特在投产仪式上表示。据她介绍,该工厂所有设备均由绿电驱动,原料采用100%可回收的聚乳酸与金属粉末混合物,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可当场粉碎回炉,能源利用率比传统铸造工艺提高45%,碳排放则降至净零。

现场展示的“未来生产线”由60台工业级3D打印机并排组成,每台设备都接入数字孪生系统,实时监测能耗、温湿度和材料流动。一旦检测到异常,AI算法会自动调整打印参数,避免废件和二次加工。工厂负责人透露,首批订单来自三家欧洲汽车厂商,用于生产轻量化底盘支架,单件重量减轻20%,交货周期从6周缩短至72小时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套系统对中国市场同样具有示范意义。国内最大的增材制造服务商铂力特(BLT)已派团队赴德考察,并计划与项目方联合在长三角选址建设“中国版”零排放工厂。铂力特副总经理李航告诉科技媒体《能源界》:“国内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,如果能把绿电、储能、碳捕集与3D打印打通,中国完全有条件在绿色制造领域实现弯道超车。”

不过,业界也对大规模推广提出三点疑问:其一,可再生材料成本仍比传统金属高30%,如何在政策补贴和规模化生产之间找到平衡;其二,数字孪生系统对算力要求极高,国内中小制造企业是否具备升级动力;其三,欧盟计划2026年起对进口高碳产品征收“碳关税”,绿色制造能否成为我国出口企业的新通行证,仍需时间验证。

“3D打印不是万能药,但它为绿色制造提供了一条可验证、可复制、可扩张的技术路径。”国际能源署(IEA)高级分析师林赛·王在最新报告中指出,如果全球10%的金属零部件采用类似工艺,每年可减少相当于丹麦全国年排放量的二氧化碳。

随着这座工厂的投产,绿色制造或将进入“增材时代”。下一步,研究团队将与中国、日本及北美的产业伙伴共同制定零排放工厂的国际标准,并探索在风电叶片、氢能储罐等更大尺寸场景中的应用。正如施密特所言:“零碳不仅是目标,更是全球制造业重新洗牌的历史机遇。”


0

80 0

发表评论

登陆后参与评论